避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10月19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改革在多地启动,地方服务标准出台,部分地区还发布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长期护理保险全流程闭环管理。
社会保障“第六险”长期保险是在被保险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生病或死亡时,重点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市场上有两大类:社保护理保险制度和商业护理保险。
据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天津、晋城、宁波、成都等地纷纷释放信号,或为新一轮长期保险试点征求意见,或通过扩大投保范围、实现参保群体全覆盖等方式推动长期保险的进一步推行。日前,天津市就《深化长期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拟将服务人员分为专业护理人员和家庭护理人员,并优化长期保险的申请流程,丰富申请渠道。
10月17日,金诚制定了三项长期险地方标准。其中,晋城地方标准长期护理保险在《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规范》中,对基本生活护理服务、医疗护理服务、情感陪伴服务等5大类70项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做了相应的规范。也是在10月,宁波数字化改革成果“尤勇长期保险”启动仪式举行。这个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数字化大屏实时监控全市长期保险运行情况,实现从申请、评估、服务、缴费到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成都作为全国长期保险首批试点城市,从2017年开始在城镇职工中试点,2020年启动深化试点。经过两轮试点,已初见成效,新一轮长期保险改革已经启动。成都7月1日实施《关于开展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实现参保群体全覆盖,将所有城乡居民和省级参保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
自2016年起,长期保险制度在中国15个城市和2个重点省份进行试点。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3月底,长期保险制度已在49个城市试点,覆盖1.45亿人,共有172万人享受待遇。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各地试点结果来看,长期保险制度运行较为平稳,满足了大量失能人群的护理需求,如为失能、半失能、失智群体的护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6年来试点城市增多,长期保险的覆盖面也在扩大,但长期保险仍存在较大的保障缺口。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瑞士再保险公司联合发布《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总需求为1.4万亿元,保障缺口约为9217亿元,约占护理服务需求的65%。
从市场发展来看,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护理服务市场发展不足、享受待遇人群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筹资机制有待完善等。
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人人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联合编制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残疾人总数将上升至7279.22万人,到2030年将达到1亿人。
面对商业长期保险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长期保险如何成为未来护理保障缺口的最佳解决方案?商业长期保险市场如何实现突破?
相对于重疾险和医疗险,商业长期险还处于市场培育过程中,需要从供需两端发展。
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朱建议:一是提高长期保险的有效需求,将长期保险纳入税优健康险范畴,利用税收杠杆撬动居民对商业长期保险的需求。二是提高有效供给,制定保险业护理状况评价鉴定标准、护理经验发生率指导标准等。,并为保险公司增加供给提供支持。
对于长期保险的未来发展,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表示,保险行业正在推进寿险与护理险的转换方案研究,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下的护理责任。这些基础制度建设和产品责任拓展,将为护理保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